嚴利人

月港茶帆
明中晚期漳州月港外銷茶業及功夫茶文化改變世界

明清以來的茶葉出口貿易,拉開了大航海時代茶葉改變世界進程的帷幕。「一帶
一路」上的海上絲綢之路由此逐步演變成為「海絲茶道」,在這長達數百年過程
中,漳州月港、廈門港先後佔據著支配地位,可以說是海絲茶道的始發港、繼
發港。而自明清時期海禁開放後,漳州月港、廈門港成為華人闖蕩世界的重要
出發港,亦是茶葉貿易的重要樞紐。本次演講將解說漳州在明中晚期茶葉貿易
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如何影響後續茶業發展。

鄭培凱

花開千葉 從幽谷中的一片葉子說起
乙巳茶工夫開幕講座
工夫茶的歷史淵源

中國人飲茶歷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時代,考古資料證實六千年前已有人工
栽培茶樹。唐代陸羽撰寫《茶經》,奠定飲茶之道,將飲茶提升為文化修養與審
美的實踐。隨著時代演進,茶器與茶法日趨多樣,從宋代點茶、明代泡茶,到
清代發酵茶與紫砂壺的興起,閩南潮汕地區逐漸發展出獨特的工夫茶風俗。茶
飲文化由實用轉向精神性,深刻反映中國文化演變與地域特色的交織。

陳善偉

淺談中國茶文化與功夫茶

聖方濟各大學

葉應桃李如意人文及語言學院

這次由泰華古軒主辦並分別在聖方濟各大學及西九戲曲中心舉行的茶學論壇討論中國功夫茶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活動。中國製茶、飲茶文化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少說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唐代以還,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各階層,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 。這種精神始於神農,興於唐,盛於宋,衰於近代,復蘇於現代。  

至於「功夫茶」或「工夫茶」的飲茶流派,據知始於清代乾隆、嘉慶以後。泡功夫茶要經賞茶、溫壺、裝茶、潤茶、沖泡、澆壺、溫杯、運壺、倒茶、點茶以至飲茶品茗的步驟,才可真正品味功夫茶的精髓。

這個論壇名家雲集,精彩紛呈,對功夫茶的發展大有裨益。

簡介

陳善偉教授為聖方濟各大學葉應桃李如意人文及語言學院院長,近期研究重點是中華文化圖像百科。

翟健民

從若深珍藏款青花瓷看工夫茶史的辯證
工夫茶器中的民窯翹楚—若深珍藏杯

中國茶文化歷經千年嬗變,自陸羽《茶經》奠定茶道典章,至明清瀹泡法開啓
茗飲新篇,茶器始終承載著時代審美與技術精粹。在工夫茶文化體系中,「杯必
若深」的規制不僅彰顯著器物選擇的標準,更暗含著一部民窯青花瓷的工藝史
詩。本次演講將以「若深珍藏」款茶杯為脈絡,鉤沉其與工夫茶文化、景德鎮
民窯發展及當代收藏的深層關聯,並以講者自身經驗講述如何推動傳統茶器文
化復興。

梁俊智

載道永存
從若深珍藏款青花瓷看工夫茶史的辯證

「茶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隨著工夫茶發展,對泡茶技藝與器具的講
究逐漸興起,形成獨特的飲茶文化,而清三代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推動了茶文
化與瓷器工藝的高度發展。演講將解說若深杯緣起,以及與觀眾分享如何辨識
清三代青花杯,與漳浦線瓷杯特點。工夫茶自明末清初以來傳播至世界各地,
本次演講中將介紹漳州、潮州、泉州、台灣、香港、日本、東南亞的工夫茶發
展,從工夫茶的多元面貌中還原茶之本真。

魏麗萍

竃裡千秋
香港老茶行的拼配密碼

在中國茶文化的廣闊版圖中,香港本地的工夫茶,絕對是茶師對自然風土的辯
證思考,亦是對品飲美學的立體解構。拼配茶構成了過去一百多年香港工夫茶
中的根基,加上當代茶師以舌尖口腔作為量度儀表,在風土、工藝與人性間反
覆校準刻度,把散落於不同產地的茶性葉片重組成為渾然天成的味覺詩篇。這
門技藝既非複製經典配方,亦非追逐獵奇混搭,而是以相對科學的理性解析茶
葉的「香氣頻譜」,令拼配茶成為香港工夫茶的最獨特元素。

栗強

法外別傅
以拉瑪五世大帝為代表的暹羅皇朝工夫茶具

泰國由於受到中國文化影響,飲茶文化備受上層階級歡迎。本次演講從素可泰
王朝時期開始,追溯泰國飲茶的歷史與工夫茶在泰國的發展。泰國工夫茶發展
在暹羅皇朝的拉瑪五世治下達到巔峰,工夫茶器皿融入當地特色,形成豐富多
彩的樣貌。本次講座將介紹泰國工夫茶衍生出的器具形制、紋飾和款識,帶領
聽眾進入泰國獨特的工夫茶文化。

余文心

泉州工夫茶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當代茶飲藝術始終承載著古老的東方精神。工夫茶,作為
中國茶之傳統飲茶方式再次呈現眼前。在歷史上,「工夫茶」這個詞的含義與我
們今天理解的有些不同。它經歷了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最初階段,工夫茶最
早是指與武夷山有關的岩茶。這是一種特定地區生產通過製作工藝的採、晒、
揉、炒、焙、揀等六道工序的精細茶葉。隨著時間的推移,工夫茶的定義擴展
到武夷茶的烏龍茶或青茶,並專注於其獨特的泡飲方法。這意味著除了茶葉,
泡茶的技藝和方法也開始成為重點。到了後來,工夫茶的概念變得更加廣泛,
幾乎可以指任何與烏龍茶或青茶相關的泡飲法。這種演變體現了工夫茶文化的
豐富性和多樣性,以及工夫茶文化由閩地區往外地域持續傳播與包容。

龍素芳

潮州工夫茶

筆者是來自潮州工夫茶藝的傳承者,從小與茶相伴,始終認為潮州工夫茶藝不
僅是一種沖泡的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符號,是流淌在潮州人血脈裡的文化基
因。工夫茶藝對器、技、水、火、藝都有著極高的要求。茶葉以鳳凰單叢茶為
主,器具則講究小巧精緻,宜小不宜大,以潮州的手拉朱泥壺、蓋碗、小白瓷
杯為主,每一件器具都蘊含著潮州的傳統工藝和文化的內涵。對水的要求也是
非常高,以山泉水為最佳,沖泡技藝更是潮州工夫茶藝的核心,從開水熱罐、
高沖地灑、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每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規範和技巧,這不僅體
現了泡茶者的技藝水準,更展現了一種藝術與美感,工夫茶藝二十一道工序,
每一道都是對「專注」二字的詮釋

唐健垣

香港工夫茶

中國古代茶文化發展可追溯自西漢,唐代陸羽《茶經》確立煮茶規範,宋代點
茶法則臻至極致,至明初朱元璋廢團改散,推動散茶泡飲之興起,宜興大壺與
大碗之盛行。茶器的演變,反映茶葉泡飲之需求與習俗變遷。壺無大小之分,
「工夫」重在用心,茶事簡繁皆有講究。

孔令萱

工夫茶一東渡

從日本使者小野妹子初次到隋代開始,中國的文明就一直在影響著日本列島。
隱元禪師於一六五四年東渡日本,創建京都黃檗山萬福寺,開創黃檗宗,並將
明末的佛教文化與生活風尚傳入日本,包括飲茶與素食。其所用紫砂壺體積較
大,用於煎煮茶葉,形成「隱元茶」風尚。隨後賣茶翁提倡煎茶風雅之道,反
對繁瑣的末茶儀式,並將唐風禪意與茶文化融合,對日後茶道影響深遠。十九
世紀,田中鶴翁與小川可進進一步發展煎茶道,融合文人雅趣與實用精神,確
立煎茶流派體系。從中國東渡至日本的工夫茶,在日本成為茶道兩大體系之
一。

劉宏杰

臺灣連橫時代工夫茶

「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深,三者為品茶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
待客。」這段出自《雅堂文集‧茗談》中的記述,相信所有愛茶人與熱衷中國
工夫茶道者,必定無人不知且耳熟能詳。連橫將流行於文人騷客之中的品飲方
式採錄吟詠,表現出在選茶、擇器、煮水、品茗的一系列過程中,那種悠然自
得又通乎禪味的氣氛。而詩中又包涵著古典和當代的人文故事,那種安詳靜謐
的心境,那種內心「自省」的境界,既是一種精神愉悅,又是一種藝術享受。
從連橫的記述,我們得以了解當時對工夫茶的講究,窺見其風華。

高翠霞

臺灣連橫時代工夫茶
士紳工夫茶十二式

臺灣工夫茶承襲自閩南、潮汕傳統,經清代閩南移民傳播,至清末民初已成臺
灣文人仕紳生活文化的重要部分。連橫(一八七八年至一九三六年)身為臺灣
近代史學家,亦為品茗茶道家,於《雅堂文集》等著作中多處提及工夫茶法,
記錄當時臺灣士紳品茗風雅,並論述工夫茶器具、茶葉特性與泡飲技法。
《雅堂文集.茗談》中即指出:「臺人品茶,與中土異,而與漳、泉、潮相
同。」在其著作中,多所論及茶葉之產業、茶器之美、茶道之趣,為今日研習
臺灣早期茶文化者所倚重之資料寶庫。茶法演示以連橫記錄之臺灣茶文化為核
心依據,輔以茶人實踐心得,編撰「十二式」茶法:從治器候火、鑑賞佳茗到
啜茶問道,重現一場連橫時期士紳工夫茶席。

陳善偉

淺談中國茶文化與功夫茶

 

聖方濟各大學

葉應桃李如意人文及語言學院

這次由泰華古軒主辦並分別在聖方濟各大學及西九戲曲中心舉行的茶學論壇討論中國功夫茶是一項意義深遠的文化活動。中國製茶、飲茶文化源遠流長,世代相傳,少說也有四千七百多年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唐代以還,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各階層,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等。好幾千年來中國不但積累了大量關於茶葉種植、生產的物質文化、更積累了豐富的有關茶的精神文化 。這種精神始於神農,興於唐,盛於宋,衰於近代,復蘇於現代。  

至於「功夫茶」或「工夫茶」的飲茶流派,據知始於清代乾隆、嘉慶以後。泡功夫茶要經賞茶、溫壺、裝茶、潤茶、沖泡、澆壺、溫杯、運壺、倒茶、點茶以至飲茶品茗的步驟,才可真正品味功夫茶的精髓。

這個論壇名家雲集,精彩紛呈,對功夫茶的發展大有裨益。

簡介

陳善偉教授為聖方濟各大學葉應桃李如意人文及語言學院院長,近期研究重點是中華文化圖像百科。

 

肖玉慧

當代功夫茶

當代功夫茶立足於覺、知、行、悟的四個維度,構建當代茶認知和踐行的思維
系統。「覺」是覺茶相,在品鑑體驗的過程中喚醒感官敏銳度,構建六大茶類風
味感知系統。「知」是知茶理,在不斷學習和品鑑、沖泡的過程中,學習完善關
於當代茶特性的知識,構建六大茶類體系化認知。「行」是行茶道,基於茶理和
明確茶事主題性主張的基礎上,建立六大茶類沖泡邏輯,明確當代茶的沖泡主
張,不斷練習的過程中而通技法。

朔琦成

南洋工夫茶
大南洋工夫茶文化之形成與版圖分佈

從明末清初以來,許多閩粵人士遷往印尼、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地尋求發
展,工夫茶俗在成為他們與故鄉的紐帶時,也吸收當地文化發展出別具一格的
特色。印尼作為華僑最早落腳的地點,出土茶具年代多為清三代時期。越南北
部受到皇室專茶文化影響,對青花瓷品質特別講究,紋飾也更具文人風尚。泰
國為潮人聚居地,加上國王拉瑪五世熱愛中國茶器,因此泰國工夫茶發展成
熟。馬來西亞工夫茶文化主傳承自潮汕地區,因能開辦華文教育,而保留較多
工夫茶文化。